从“贡献利他”到“精致利己”: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一切“向钱看”?
内容字数:6400
阅读时间:8分钟
这篇推文,将尝试从社会运行逻辑出发,探讨作为社会主体的人需要钱的问题。
同时探讨在不同社会体制下,贡献利他和精致利己的差异性。
看看我们在社会变化下,是如何从“利他”变成“利己”的!
(注:这里只谈论个人行为的影响,暂不讨论社会制度的利弊。)
首先我尝试用通俗的语言,简单讨论一下,金钱在人类社会的作用。
各位应该在中学时,学到过金钱是一般等价物的概念。
这种说法有点太过于突兀,好像金钱是一瞬间出现的。
金钱和货币的出现,是基于人类长期的商品交易习惯,逐渐发展成型的。
物品需要交换,是因为每个人没办法获得自己需要的所有东西。毕竟你不是哆啦A梦,什么都能从口袋里掏。这个时候,相互之间交换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,就成为了必要的事情。
你有一只羊,他有一袋米,你们相互之间想要对方的米和羊。如果你们都觉得用一只羊换一袋米划算,以物换物的行为就能达成,这就是人类社会原始的商品交易过程。
而如果社会中的所有人,都认可一只羊换一袋米的做法,这种行为就会被全社会承认,一只羊=一袋米会成为共识。
这种共识是可以变化的。比如,如果粮食减产被全社会所知,粮食会变得更加珍贵,人们就愿意用更多的东西去换粮食,这时,两只羊=一袋米就成为可能。
但是,商品交易不只发生在羊和米身上。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,人类可以用于交易的物品变得越来越多。
这时人们发现,自己记不住那么多以物换物的共识。
一袋米等于一只羊,大家记得住。但如果这个等式里加入柴米油盐酱醋茶家电汽车等各种东西,人们就记不住了。人们会忘记一只鸡能换多少米,不知道一匹马和一头牛如何等价交换……
这里举个例子,假定某个人类社会,一共有五种物品。这五种物品之间的物物交换关系,一共有10种。
N种物品之间的物物交换关系,一共有N(N-1)/2种,N很大时,这里的关系数量就会特别多。而且交易过程涉及到不同地域,不同情景的情况。
如果进行物物交易时,要带着比麻袋还沉重的东西来来去去,这无疑是很不方便的。要知道,交易未必一定达成,成功的交易也未必一次就谈拢。
除了不方便以外,始终带着需要交易的东西,还很不安全。如果想用一只羊去换一袋米,你的羊会容易被牵走,米容易被扛走。或者,你交易的是鸡或者兔子这种灵活的东西,一不留神鸡飞了,兔子跑了,你的交易也随之泡汤。
这时候,人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:
如果我们把一种东西,作为交换其他所有物品的“中介”。然后,所有物物交易都由“中介”承担的话,这既有助于大家对交易共识的记忆,又确保了交易的便捷与安全。
比如,同样是羊和大米的交换,如果人们用贝壳作为中介,那么想要羊和大米的人,都得用自己手里的贝壳去换。这时,只需要带着轻巧的贝壳去交易,再把交易到的东西带回来就行。
这可以节省很多精力,方便快捷。而且贝壳不长腿,容易看管,安全性也得到了相对的保障。
而对于任意一个人来说,他既有用贝壳换东西的时候,也有用东西换贝壳的时候,这使得用贝壳作为“中介”的交易过程,得以实现动态的平衡。这样的话,人们只需要记住贝壳和其他物品的交易关系就行了。
这里的交易关系,肯定比前面所述的物物交易的等式数量要少。
同样的五种物品,在中介贝壳的存在下,人们的交易一共只有5种。这5种交易方式,就是贝壳与这五种物品间分别存在的等价交易形式。有N种物品的情况下,贝壳与其存在的交易关系一共有N种。
人类社会用于交易的物品种类越多,这种优势则越突出。
这里的贝壳,就是一般等价物的概念。
在历史上,人类的一般等价物经历过多次变化。不过,一般等价物,整体上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:
第一是稀有性,一般等价物只有稀有难以获得,人类社会的交易才会稳定。
否则,人们会沉迷于花时间寻找一般等价物对应的物品。这会导致类似于通货膨胀的结果,同时还影响生产活动,增加生存风险。
第二则是长期易保存,一般等价物需要不容易坏。
否则,损耗太严重,又不容易获得,时间长了,交易体系就会崩溃。
所以一开始,人类社会的一般等价物,主要是海贝之类的东西。因为古时人类生存在内陆的河流湖泊附近,海贝不易得,又耐磨不容易损耗。
后来随着国家的形成,一般等价物开始由国家信用担保下的硬币和纸币取代。到现在,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数据的互通,一般等价物开始脱离实体,变成抽象的数字。
从上面的讨论中,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结论:
金钱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概念在人类社会存在,与商品交易的需求息息相关。
一个拥有高度发达商品交易体系的社会,金钱会被推到非常重要的地位!!!
对于一个商品交易高度发达的社会,你可以用金钱参与交易,获得一切你想要的东西。不管是蔬菜,牛羊肉,还是电子产品,大保健,只要没有法律等强制力的约束,你什么都能得到。
当然了,有钱能使鬼推磨这种事情,我个人还是觉得夸张了些。
基于这条重要的结论,我们可以逆推得到另一个重要的结论:
如果一个社会,不需要商品交易的存在就能正常运转,那么自然的,作为商品交易一般等价物的金钱,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。
而这两种社会体制,人类目前都尝试过:
前者是现如今普遍存在的、以自由市场经济为表现的资本社会;
后者则是曾经中国和苏联都尝试过的,现如今仍在某些国家存在的计划经济体制。
那么,在计划经济和自由市场经济中,人的行为举止会有哪些不同呢?
人的心理决定了人重视自身收益的表现。
如果一个人愿意做某件事,主要是因为这件事能取得某种正向的收益。
比如说,你寒窗苦读,是因为你知道考一个好大学能改善自身条件。
比如说,你愿意996工作,是为了赚更多的钱,争取潜在的升职机会。
反之,如果教育是不公平的,加班是无偿的,升职是没可能的。那么,人们不会愿意接受自己寒窗苦读和996的做法,除非你是极少数为理想奋斗的圣人。否则对于大众来说,大众更看重利益的存在。
基于这一点,我们可以判断某种社会制度下“利他”和“利己”的表现。
首先,在计划经济或者公有制类型的社会中,“利他”做法对自己也是有正向收益的。
一个健康的公有制社会,遵循的是按劳分配的制度。
公有制下的每个人,根据对国家和社会的劳动贡献大小,由国家统一分配社会资源。这可以激励社会大众,为国家社会资源总量的做大做强而努力劳动。
甚至,很多社会大众会愿意为了加快社会发展,采取主动加班加点的做法。因为人们知道,国家强大,社会繁荣,自己也能得到国家的奖励,过更好的日子。
我们现如今仍然能够在朝鲜看到这种公有制按劳分配的做法。
这种制度是没有金钱概念的!每个人的社会资源来自于国家统一分配,而非通过商品交易。
那么对于个人来说,个人占据更多社会资源的方式,主要有两条路径:
1、加入由国家规则制定下,分配得到更多社会资源的工作。
这些一般是社会达成共识的,对国家社会有重大贡献的职业。比如说科学家、工程师、军人、老师等等。
这会驱使人们为了加入这些工作而积累筹码,同时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。
比如,你会好好学习,提升你的学历到硕士乃至博士。
比如,你会学习国家宣传急需的专业,无论它是计算机电子还是生化环材。
而当你响应国家号召时,由于国家拥有社会资源分配的权力,你可以因此获得你想要的,无论是更好的生活条件,还是精神上的奖励等。
2、做大整个国家的社会资源总量,以此增加每个人能够分配到的社会资源。
这种生产资料归属全体劳动者的情况,会让你愿意在工作和生活中,主动帮助他人。
在工作中,帮助别人完成工作,也能够做大社会资源的总量,从而在公平合理的分配中,间接增加自己能够分配到的社会资源。
这种情况下,劳动者会对工作单位形成“主人翁”意识,把工作单位当成自己的家来看待。
而在生活中,一个互帮互助的社会,可以减少许多麻烦。
比如,见义勇为的存在,可以对潜在的犯罪者形成震慑。毕竟小偷不希望在他偷东西的时候,旁边所有人对小偷一顿群殴,把他扭送到公安局。
这就会驱使一个“高度利他”社会氛围的形成。
为了加快国家社会资源总量的做大做强,国家和社会也会做好舆论宣传工作。
一方面,积极宣传科学家、工程师、军人等职业的神圣,号召大家努力学习,为国效力;
另一方面,积极宣传“利他”的行为举止,对牺牲自己的利他行为,进行鼓励乃至表彰。
而由于国家掌控资源分配的主导权,国家的宣传和资源分配可以达到正向的一致性。
报效国家的职业,在温饱困难的时代可以吃饱饭,在城市化水平低的时代可以住进城市的楼房。
于是在利益的趋向下,大众也将形成对国家宣传的积极响应。
在这样的社会中,人们的偶像是雷锋、王进喜、焦裕禄、钱学森、于敏……
人们想要从事的工作是科学家、工程师、军人、工人……
相反,人们讨厌成为妓女,讨厌发国难财,讨厌投机倒把行为。
这种曾经计划经济的影响,在中国社会仍然有着相当明显的痕迹。
受传统文化和曾经社会体制的影响,和西方世界相比,中国的社会明显更有“人情味”一些。当社会出现不平事时,社会会有许多好心人出来帮忙。
亲情和朋友关系也比西方世界更密切,朋友亲人有事,大家也会力所能及的帮忙。
特别是父母等上一辈人,潜意识中仍然存在“越老越吃香”、“为国家做贡献”的概念。这就使得诸多小镇做题家,会把务实的理科和工科视为好专业。相比之下,文科社科类专业,会被很多人理解为“务虚”,从而不愿选择。
那么,和计划经济或者公有制经济相比,一个商品交易高度发达的资本世界,会是什么特征呢?
由于高度发达的商品交易体系的存在,作为一般等价物的金钱,重新回到世界,并被推到极高的地位。
社会资源的分配,交由市场本身来决定,而非国家的分配。
这就会让资本社会下的个人,专注于走赚钱更多的方式和路径,以此积累更多社会资源。
拥有足够的金钱,个人才能在发达的商品交易世界中,换得各式各样的社会资源,满足需要。
而当人们赚不够钱时,人们不会思考社会贡献、文学艺术之类的话题,而是会专注于搞钱。
这也是为什么,一个资本无序扩张的社会,你会看到文化艺术领域的凋敝乃至礼崩乐坏!
在这种“一切向钱看”的社会氛围中,人们的行为举止会发生巨大的转变。
一方面,国家对资源分配能力的缺失,使得国家提倡的职业,不再是人们能够获得足够利益的职业。
相反,这些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职业,由于在市场分配中处于劣势,从而被人们冷落。
你会发现,曾经的“国家栋梁”,变成了“不如卖茶叶蛋”;你会发现,进厂从“光荣的劳动者”,变成了一句“骂人的话”。
反之,一些曾经人们不待见的职业,因赚钱多让人们争相加入。向往当网红、做梦被拆迁、笑贫不笑娼,将会成为资本社会的必然风潮。
无它,唯赚钱尔。
而国家的宣传,一般是出于某些行业劳动者的短缺,因而对社会大众作出号召。
国家希望动用自己的宣传引导能力,对劳动者的去向进行干预,避免某些十分重要的行业发生用人危机。
然而在资本社会中,这些行业劳动者的短缺,是其他原因下造成的既成事实。因为这些行业又累、又偏僻、又没幸福感、又不赚钱,所以没人愿意加入,导致劳动力短缺。
而市场经济中,国家并没有分配资源的主导权。
你不会因为响应国家的号召,就获得国家给予的资源利益上的“优待”。
于是,响应国家号召的一些“大国宫酱”,会发现自己“上当了”!!!
日常加班,住在偏僻的城市边缘,工资低,成为了自己日常的感慨……总觉得国家只喊口号不给钱,辜负了自己的一片赤诚……
可惜在资本社会,报效祖国的决心,不能转变为养活自己的社会资源。
这是,年轻人就会觉得,我应该放弃幻想才对。
另一方面,资本社会的影响下,社会中的个人会呈现“精致利己”的状态。
人们之所以愿意“高度利他”,主要还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下,利他行为对自己也非常有利。
计划经济下,帮助他人完成工作,能够做大社会资源总量,间接增加自身获得的资源。
同样的,生活中相互之间的礼尚往来,可以让人们建立密切联系的关系网。这有助于人们摆平一些棘手的事,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。老一辈讲究的“走关系”就源自于此。
但是。在发达的资本社会,人们的社会资源不再来自于国家的统一分配,而是资本家提供的劳动报酬。
而资本家给予报酬的标准,可不是基于企业占据的资源总量,而是资本家与个人预先定好的工资。
这种情况下,企业的强大,并不与劳动者的薪资待遇完全匹配。你不能期待现在的企业,像计划经济时期的国企那样,对工人特别好。
甚至,资本社会的企业可能会出现越强大、越压榨的现象。企业的做大做强,基本就是靠着宫酱们996的干活牺牲,外加低工资待遇换来的。
这会让劳动者丧失曾经的“主人翁”感受,不会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,拿多少钱干多少事。
长时间影响下,人们自然会反对无偿加班,出现大面积的划水摸鱼行为,钱没给够还不得闲。
另外,资本家设置的薪资浮动机制,一般是基于个人与部门贡献设立的。
这使得工作中的“利他”行为,会导致吃力不讨好的结果。
很可能你勤快地帮了同事的忙,结果你自己工作量巨大,功劳还算到了同事的头上。结果,你明明为团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,但是你的绩效奖励却没有同事多。
长此以往下去,人们在工作中就会养成“各干各的”的习惯,不会“多管闲事”。甚至为了少做事,开始广泛出现推活和甩锅行为,衍生出职场人极其反感的推诿扯皮和甩锅文化。
而在资本社会下,产品和服务会尽可能的以商品的形式出现在世界,并参与到商品交易的过程。
我们会发现,曾经父母一辈通过“关系”摆平的事情,现在我们用足够多的钱就能摆平。
这会更加驱使我们专注于搞钱,不再把非常多的精力放在运营人际关系上。
那么,我们现如今生存的社会,有什么利弊呢?
有利的一面是明显的:
人们可以从消耗大量精力的“关系运营”中解放出来,用钱来搞定一切。
这可以让我们专注于那些满足社交需求的真正的朋友,无需关注由利益关系维系的虚假朋友。
这种“关系学”的衰落,也将内部瓦解官僚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,让社会运行更加公平高效。
另外,高度发达的商品交易体系,琳琅满目的商品种类,对人的刺激同样很显著。
你会对灯红酒绿的世界十分向往,并会为此而努力奋斗。在资本社会初期和中期,这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劳动积极性,提高社会运行的效率。
不利的一面同样很明显:
1、你会发现,人们变得冷漠了许多,精神需求变得严重空虚。
工作中,同事之间的关系若即若离,有种说不出的距离感。即使同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,同事之间成为朋友的概率仍然小得多。
而在生活中,除满足精神社交需要的亲人和朋友外,我们和其他人的联系会很少。为数不多的几个朋友,也可能由于地域的间隔,只存在于我们的微信中。
除了时不时聊聊天娱乐聚会外,我们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独处中度过。
而在高压的工作强度下,人们对时间的处理能力也开始变弱,个人兴趣也日渐淡化。
我们早出晚归,披星戴月,将工作充满自己的全部生活。我们不知道生活的多彩,下班后甚至拒绝回到住的屋子,让工作帮自己杀时间。
2、从社会角度讲,人们变得极端“精致利己”。
以前的雷锋是好榜样,现在的雷锋是老实人。可“老实人”在资本社会是一句骂人的话,它意味着你好欺负,可以从你身上占各种小便宜。
同样的,以前人们乐于助人,遇到不平事会打抱不平。现在发生某些事,绝大部分人第一时间想的是:会不会耽误我上班?会不会讹我?别多管闲事甚至觉得晦气
……
3、从国家角度讲,为国奉献开始成为了空话甚至笑谈。
人们现在开始反其道行之,越是国家宣传提倡的,越是敬而远之;
人们不再将报效国家、奉献社会视为光荣;
人们对网红和资本家们反而分外眼红。
他们有多多的钱,可以买得起豪宅,可以过纸醉金迷的生活,可以剥削压迫我们。
很多人恨他们,只是恨自己不是他们罢了。
那么,现在这样的社会,大家喜欢吗?
曾经的那个社会,同样有明显的弊端。
但是那是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。
那是个人人热爱国家、敬业奉献、劳动最光荣的社会。
而现在,虽然经济发展和物质条件已经极大的进步。但是在繁华的城市中,人们不是享受幸福的、光荣的劳动者。人们只是繁华城市中,为既得利益者维持城市运转的,忙碌的小蜜蜂。
人们变得精致利己,专注搞钱,反向践行国家宣传,不热爱劳动,投机取巧,笑贫不笑娼。
人民其实还是那些人民,吃苦耐劳,备受剥削压迫都不反抗。
人民没变,只不过是社会变了!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